【广州日报】2小时连救6命!这群“大脑卫士”好犀利!中山一院卒中团队再立新功
“神经科医师请速到急诊前台接诊!”
“又送来一位卒中病人!”
呼叫声一遍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大厅里响起,与奔走的脚步声,病人家属焦急的询问声交织,打破夜晚的寂静。
“我从来没有试过这么频密地抢救,整整三个小时都没有停下来!但是很开心的是,六位患者最终都获救了!”
12月18日,回忆起一周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医生郑一帆依旧有些激动。
12月11日,他在中山一院急诊科值班。晚7时15分,有三名卒中患者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在急诊科,随后在三个小时内共有六名卒中患者前来“报到”,其中还有一位外籍病人。他们中最年轻的是49岁,最年长的则有90岁,五位是缺血性卒中,一位是出血性卒中。
郑一帆和前来支援的同事们立即开启多条急诊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科的卒中专科护士则为患者们进行血糖、心电图监测,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进行溶栓、取栓治疗。最终,这六位患者均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有三人基本恢复正常,三人病情稳定。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俗称“中风”的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在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性疾病中排在首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范玉华教授指出,冬季是卒中的高发季节,当有人发生卒中时,必须尽快到符合资质的卒中中心救治,“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刚喝完一杯酒,同事发现她中风了!
晚7时40分,正当郑一帆和前来支援的神经科住院总医师吴超忙于抢救前面三位卒中病人时,120救护车鸣笛而至,又送来一名49岁的外籍女患者。和其他病人不同,她的“送医亲友团”有十几人,操着中文和英语,簇拥在急诊科前台。
在某跨国企业工作的患者萨米(化名)两天前,刚刚搭乘长途飞机来到广州。当晚6时45分,在公司举行的晚宴上,她端起一杯酒,刚刚喝完,一旁学医出身的同事便敏锐地意识到她中风了。原来,酒水从她的嘴角流下,放下酒杯,她说话含糊不清,口角歪斜,整个身体向左侧歪。很快,她的左手左脚无法动弹。这些都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
“她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我们立即通知急诊卒中团队进行CT前准备。”吴超说,由于萨米的家人远在大洋彼岸,他一边请萨米的同事向家人告知病情,一边进行溶栓预谈话,带萨米去做CT平扫。
药物溶栓后 她不停呼唤宝宝名字
检查结果很快便出来了,没有颅内出血,可以立即实施静脉溶栓。当溶栓药物进入萨米血液不到半小时,原本完全无法动弹的左边肢体便可以在床面平移。
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萨米开始出现烦躁多动的情况,不断地呼喊着什么。原来,10个月前她刚刚当上妈妈。生命置于险境时,母性的本能让她不断呼唤着宝宝的名字,仿佛这样能赋予她力量。
为了避免躁动增加出血的风险,前来支援的神经科二值李骄星医生握着萨米的手,用英文安抚她的情绪,让她渐渐平静下来。
颅内大动脉血管出现闭塞
与此同时,鉴于当晚需要抢救的病人较多,神经科教授们也在微信群里“全员集结”,分析前方病人们的情况。
当晚的六位病人中,当属萨米的情况最为严重。教授们一致判断,她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发生急性闭塞,是此次卒中事件的“责任血管”,这种情况必须进行桥接机械取栓。
“通常来说,中风后要立即进行静脉药物溶栓,但有些病人栓塞的位置特殊,就需要进行介入取栓,将引发血管堵塞的血栓取出来,恢复血流。”范玉华教授事后解释说,通常溶栓后需要进一步进行取栓手术的病人只占中风病人的三成,而这类大血管栓塞的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因脑疝而瘫痪、致死,死亡风险最高可达80%。
就诊及时 未留下后遗症
神经介入小组谭双全医生当晚正在家照顾高热不退的小孩。接到医院的动员令,妻子马上让他去医院救人。随后,陈歆然、张健、陈红兵等介入医生和护士也赶到现场,正准备下班的介入专科护士杜娟娟见状立即又回到了岗位,整个介入团队严阵以待,接力进行这场生命救援。
吴超医生向萨米讲解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有医学背景的她立即用尚能活动的右手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信任地将她的生命安全交付给医生们。
右股动脉穿刺、右侧颈总动脉造影显示,萨米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没有融通,他们立即进行右侧大脑中动脉机械取栓术。
当微导丝带领微导管顺利通过闭塞血管,取栓支架释放后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成功再通时,守候在绿色通道群里的多位医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介入手术圆满完成,萨米左边手脚终于能抬起了。
术后第2天,复查CT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已复通,颅内低灌注区域较前明显减少。目前,萨米已经从NICU病房转到了普通专科病房,左侧肢体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专家指出,由于萨米病发后就诊及时,救治规范,因而没有留下后遗症。
她心心念念的宝宝和丈夫也已经来到广州,陪伴在她身边。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学医出身的她由衷地盛赞中国医生:“你们的处理快速而高效,我能获救堪称奇迹。”
脑栓塞或源自心脏中风患者提防二次发作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和当晚抢救的其他卒中患者相比,萨米的病情有些特殊,她的脑血管栓塞极有可能来自心脏。
“她没有明确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目前脑卒中病因未明。我们发现可疑的风险因素是她产后一直服用避孕药,而口服避孕药有增加血栓发生几率的风险。”范玉华教授说,初步检查发现萨米心脏卵圆孔未闭合,医生团队猜测,病发前她长时间乘坐航班,可能形成了下肢静脉血栓,血栓通过没有闭合的卵圆孔逆向进入颈动脉,最终引发中风。
范玉华教授表示,萨米还需要完善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确诊心源性栓塞,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下肢静脉彩超以排除反常栓塞的可能。“中风发生后,再次发作的风险较高。”范玉华教授表示,唯有找到病因,才能帮助患者避免出现下一次的脑血管意外。
吴超医生提醒,中风发生后越早开通血管,越有助于避免和降低后遗症的出现,因此一旦发现家人或自己有中风疑似症状,要尽快到附近有资质的卒中中心就诊。
如何识别中风,请看以下图片:
链接:
广州融媒体平台“新花城”近日上线“脑梗地图”,距离您最近的卒中中心有哪些?一键可了解。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任珊珊
报道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098611?site4
2019-12-18